引言
无数的事实表明,一个做不到自律的人,在未来获取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。反过来,一个高度自律的人,他离成功也就不远了。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的作者史蒂芬·柯维在书中写道:“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绪、欲望和感情的奴隶”。
可见,培养孩子自律是让孩子在当下成为一个优等生、在未来获取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。但在现实中,我们却经常听到有不少父母发出这样的抱怨:“明明和孩子说好的玩半小时手机,结果到了时间他死活都不肯上交手机。”“明明当天的作业动都没动一下,可孩子却还心安理得地窝在沙发上盯着电视不放。”……
虽然说这些行为和表现跟家庭的环境因素有关,但是它们都指向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共性问题,那就是孩子缺乏自律,这也成为不少父母的痛点。
所以,有人说,自律是阻碍孩子进步和迈向成功的最大敌人之一!而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又是家庭教育的难点!
“自律”这两个字,大家经常都在讲,可以说,论其重要性,很少有哪个父母敢于轻视。但对孩子来说自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这似乎又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搞懂的问题。如果我们不先搞清楚这个核心问题,就很难理解该从哪里入手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律。
01 “自律”是决定孩子成长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
在这个世界上,尽管有智商水平超高的人,比如爱因斯坦等,但那毕竟是极少数,纵观千年历史长河,这样超高智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,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大家的智商水平其实相差并不大。
而我们家长所焦虑的又恰恰是这种关于智商高低的问题。其实这种关于孩子智商的焦虑大可不必,这是因为,诸如“为什么别人家孩子的智商水平与自家孩子差不多,但别人家的孩子却活成了现实中人人羡慕的学霸,而自家孩子却成了班上垫底的”这样的问题,实际上就是孩子在自律上高低不同的问题。换句话说,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和自家孩子最大的不同,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度的自律性。
我们会发现,一个孩子是否自律,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等,“自律”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要远大于智商。专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,跟自律性低下的孩子相比较,那些自律性高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做事上都很少走神,专注力特强。
以学习为例,他们更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,更能主动按时完成功课;在闲暇之余,他们的兴趣点和精力绝不是放在看电视玩手游上,而是更多地放在深度阅读和其他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上。
因此,专家们就此得出一个结论:只有在智力优势和非智力优势的共同平衡作用下,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持续保持优异的高度。这里的智力优势包含“长期记忆和抽象思考的能力”,非智力优势包括“内驱力和自律”。与“智商”相比,“自律”才是决定孩子成长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!
当我们知道了自律对孩子的成长是如此地重要,那么,我们接下来就要进一步了解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家孩子养成“自律”。
02 父母做对了“他律”,孩子才会养成“自律”
和一般孩子相比,自律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,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,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。
这表现在,当孩子需要做出任何的决定或选择时,他不会找出类似“我必须这样做,因为爸爸妈妈要我这样做”的理由;相反,他会自己思考和权衡,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。
与之相反,当孩子缺乏自律时,父母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不断地提醒孩子,比如不断地提醒孩子要读书写字、要学习、要练琴等等,或者不断地提醒孩子要进行适当的运动等等。
在整个过程中,孩子都陷入到一种被动的状态:不推就不动,推了才动一点。失去耐心的家父母或是气得血压升高、或是急得喘不匀气,往日的父慈母爱全不见了。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不断地上演,已然成为无数父母心头上的痛。
不得不承认,培养孩子“自律”的确是一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难题,多少父母都在这道难题面前败下阵来。
相信有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:“别说孩子能做到自律了,就算是我给孩子下了个死命令、立了个死规矩,我看也没有什么用。”这句话道出了父母对孩子无法做到自律的无奈。那么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培养自律呢?
其实当我们把目光放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,就会赫然发现,孩子的身心成长过程,就是一个从“他律”走向“自律”的漫长过程。说得通俗一点,就是孩子在小时候先按照父母所设定的规矩来做事学习,然后随着逐渐成长,再过渡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高级阶段。
当孩子尝试遵守规矩之后,会发现这样做至少能给自己带来两大好处:一是在行为上赢得更大的自由度;二是获得别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欣赏。这样当孩子被大人夸“很懂事”的时候,他就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心理愉悦感和成就感,而这就成为孩子保持自律的内驱力。
所以,培养孩子“自律”,要从正确的“他律”开始,也就是父母要选择科学的家庭养育方式。而最容易在家庭中培养孩子“自律”的教养方式,当属权威型教养模式。
03 自律养成法的五个小秘籍
自律养成法的核心之一就是给孩子立规矩,这里有5个小秘籍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律养成的目标。